來源:教師招聘網 時間:2018-10-25 15:34:52
大家一聽到奧蘇貝爾就開始慌亂了,奧蘇貝爾是個什么人物,看起來不明覺厲的內容,老師一講似乎能聽懂,但是細想或者自己再看的時候就覺得云里霧里的,今天我就告訴你,不用怕,因為你遇到了我,這就聽我細細道來。這個知識點在考試的時候主要以選擇題以及簡答題的形式出現。
我們跟奧蘇貝爾的理論叫做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其實在這里是有原因的,按照學習的性質以及形式來說,奧蘇貝爾根據以下兩個維度對認知領域的學習進行分類,第一個維度是學習進行的方式,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另一個維度是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系,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奧蘇貝爾覺得我們應該在老師引導之下對知識進行理解,強調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并且強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一定是在對知識的理解基礎之上進行的學習。
奧蘇貝爾強調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一定要和頭腦中已有的舊知識建立起非人為和實質性的聯系。在這里主要強調的是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不是我們人為強加的,而是知識之間本就有的聯系,這種實質性也是強調的兩者的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符合客觀規律的。比如我們學習等比數列的推導公式的時候我們就用之前學習過的等差數列推導公式進行學習,在這里等差數列以及等比數列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我們人為強加的,而是他們自身就具有內在實質的聯系。
在奧蘇貝爾的理論中有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點,就是我們常見的“先行組織者”,大家覺得這個詞十分抽象,組織者聽起來跟一個人似的,但是在這里我們主要強調的是在學習的時候的一種材料。平時上課的時候我就直接告訴大家這就類似我們在真實課堂的中的導入部分,也就是在授課的時候我們要拿出一個和今天所學知識相關,但是比所授知識更具有概括性的在授課時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引導性的材料。這種材料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陳述性“組織者”,這種材料與新知識產生一種上位關系,這種關系是中組織者要比所學新知識更加具有概括性。另外一種叫做比較性“組織者”,也就是新舊知識之間能夠進行比較學習,讓學生能夠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
今天就先給大家分享到這里,大家拿著小板凳坐等下一次吧!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范”查看各學科視頻示范!
注:本文章用于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李丹)